吴子牛教授新书《运动的旋律与变化的世界》第二篇(柔情似水)读书笔记。
1. 柔情似水 凌波微步的小昆虫
- 表面张力:在水中,水分子的正负极与周围分子相互吸引,产生内聚力,使得水分子在一起形成液体。可是,在水表面与空气结合的地方,外面的空气分子不够消耗表面水分子的全部电极(空气分 子密度低于水),因此有多余的极性去吸引表面上的其它水分子。由多余的极性增强了表面分子间的内聚力。这种被增强的平行于水面的分子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。形象地说,这相当于在水面上有了一层张力 或弹性的塑料膜。
- 纯水的表面张力太大,吹出来的泡泡很快破裂甚至吹不出来。用于吹泡泡的肥皂水表面张力只有纯水的\(1/3\)左右。肥皂泡泡一旦形成,可以持续几秒钟而不破裂。另外,肥皂有一层油脂,阻止液体蒸发。 如果在充满水蒸气的容器中生成肥皂泡泡,那么蒸发速度就极慢,极有可能让肥皂泡泡持续很长的时间而不破裂。关于肥皂泡的球星取向是因为,球的面积除以体积,在所有同体积的立体图形中是最小的。 表面张力也是一种能量,维持泡泡的形状也是一种代价。依据最小作用原理,应取表面积最小的球形。
- 水黾纤细如针的腿上长满了数以千计的锥头状纤毛(刚毛)。小刚毛上有些槽纹,可以吸附些空气,不容易让水打湿,因此带刚毛的腿有较好的超疏水性。疏水的小刚毛能把有表面张力的水面往下推开, 众多小刚毛作用下水面被压出漏斗型压痕。压痕体积也等价于产生浮力的的排水体积。实际上,水黾腿可产生的最大浮力远大于其体重,多余的力可用于弹跳或者应付其它特殊情况。例如,有风浪时, 如果一个水波过来,这种能够产生的多余力可以保证水黾随波浪一起一伏,可以抵消波纹起伏时加速带来的超重现象。
2. 风蚀地貌 圆与漩涡的生命力
- 将糖果放在水中任由水流冲刷,结果是无论糖果的初始形状如何,无论水流速度如何,最终会被冲刷溶解成一个特有的一致形状,这个形状出现后,将维持该形状,直到最终消失。这个特定的形状在水面 的上游一侧近似为球面,下游一侧则被漩涡削平。原来,这种漩涡流动易生成湍流,湍流通过脉动轻易地把高浓度的溶解糖分带走,把清水送过来继续溶解。因为糖更容易在含糖浓度低的水中溶解。 好像水特别喜欢吃糖,只有通过削平下游表面、激发拐弯涡和湍流,才能让附近的清水跳进漩涡舔食和溶解糖分。而直接被水流冲刷的面,容易被水流打磨成光顺带弧度的球面一样的形状。
- 河道弯曲:一旦河流某处有弯曲,就会在弯曲的地方产生离心力,形成横向回流,回流的冲刷使河道进一步变弯。当然,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。有的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在不同纬度的差异带来的离心力 差异和水位高差异来解释。愈弯的河道最弯不过形成圆周形的河道,如果这种情况发生,那么一方面使河道截弯取直,另一方面将原有的局部圆环形河道(近似牛轭形状)阻断,形成牛轭湖。河道边上 常见的圆环形小湖(即河道边圆形小岛),就是这么出来的。
- 河道的蜿蜒度(Sinuosity)表征河道的弯曲程度,定义为河道长度与两端直线距离的比值。将河道弯曲看成某种演化过程(一种自组织过程),用数学上的所谓分形几何理论,证明蜿蜒度理论值应介于 2.7和3.5之间,平均值正好等于圆周率\(\pi\)。而圆周率是圆周长与其自身直径的比直(河道弯曲极限,牛轭湖),
- 奇特的常数:真空中光速\(c=299792459m/s\),绝对零度为\(-273.15^oC\),普朗克常数\(\hbar=6.62606957\times 10^{-34}J\cdotp s\),这些常数的数值与单位的选取有关。而宇宙精细结构常数 \(\alpha=137.03599913\),自然底数\(e=2.718\),圆周率\(\pi=3.141592653589793\)没有单位。
- Stanford Univ. 教授Hale M的数学树
澡盆涡
- 洗脸池、马桶和浴缸等放水时,往往在出水管道上方出现一个快速旋转的涡旋(从上往下看,北半球逆时针,南半球顺时针),即澡盆涡。 任何容器中,如果底下有小孔放水,就可能出现澡盆涡。旋转的澡盆涡的涡心是低压区,容易将空气带进去, 可以听到吼吼的声响,这是空气柱与旋转的水发生摩擦产生的噪音。在以泄水孔为中心的圆周上,旋转线速度与该圆周长的乘积是旋转惯性的一种度量,因此没有理由改变这个惯性的大小。 由于半径越小周长越小,因此越靠近澡盆中心的漩涡,旋转线速度越快。此外,由于旋转产生的离心力需要通过往涡心方向的降压来平衡,因此越往内圈水压越低,从而水位降低。除了随澡盆涡一起旋转, 水还有流向涡心的运动,这种径向运动与旋转运动叠加起来,就是螺旋线运动。
- 也有用科氏力来解释澡盆涡,其认为地球自转是致因。科氏力是运动物体在旋转坐标系到观察者坐标系变换时导出的,是不太合逻辑的。因为澡盆涡的旋转是绝对的,与观察者是否运动无关。澡盆 涡出了旋转,旋转中心的水位更低了,吸进去的空气柱还有噪声。恐怕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参照系,使你看起来没噪声了。因此澡盆涡的诱导因素似乎不能用科氏力来解释(虽然里面的一滴水的路径可以表示 为与科氏力有关)。
- 地球自转、残余漩涡以及几何不对称等都可能是澡盆涡的诱发因素,而维持澡盆涡中心高速旋转必还有其它机制(目前还无统一确定解释)。已有观察发现,旋转速度与水位高度有关(旋转速度先增加后减小, 甚至会出现反向),不会完全来自于外力。 作者认为,容器下部的水贴着底部流入泄水孔时,要拐90度的弯,这可能会引起拐弯涡。如果是这样,这个漩涡就像一个环,套在下水口的入口位置。这样会部分的堵塞流水,不符合速度最快的演化原理。如果 有旋转,即产生澡盆涡,那么就可以把这种拐弯涡转没,保证泄水速度最大化。
3. 轻抚水面生涟漪 强风破水摇巨浪
- 物体触水,激发的涟漪可能出现不同波长的波纹。各种波长的大小与落水物体的尺寸当然会有联系。物体越小,涟漪各波纹的波长越小;物体越大,涟漪中各波长越大。不同波长的波纹,受到的表面张力和 重力影响的程度显然不一样。于是,不同波长的波受到的力的大小不一样,移动速度当然会与波长有关。波速最小的波会留在内圈,仔细测量发现留在内圈的波长约为1.73厘米左右。这说明这一波长的波传播 速度最慢,其波速约为每秒23厘米。波长比1.73厘米小的波纹,以及波长比1.73厘米长的波纹,都比这个波长的波快,于是都跑到外圈了。波长小于1.73厘米时,波长越小的波纹传播速度越快。反过来, 如果波长都不1.73厘米大,那么波长越大的波纹,传播速度越快。对于比1.73厘米小的多的小水滴产生的涟漪,波长一般都比1.73厘米小,这样的波,波长越短的跑的越快,于是外圈的波长越小。 对于比1.73厘米大得多的水漂激起的涟漪,会有一些波长比1.73厘米大,因此越大的波长的波,越跑到最外圈。
-
对于小波长,表面张力唱主角;对于大波长,重力唱主角。于是,波长很小和很大时,表面张力和重力分别胜任作为驱动它们的的角色。 \(\quad\)1. 表面张力波的波速:波纹使水的表面弯曲了。一段波长的波两端被表面张力拉扯,波就振动了。表面张力会把波谷拉高波峰拉低,这种拉扯也使波中水滴获得了速度,被 拉平后,这种速度就成了惯性,驱动波纹向另外一个方向振荡。波长越大,水量越多,表面张力拉扯越费劲。于是由表面张力决定的水波,波长越大,传播速度越慢。也就是说,表面张力单独起作用时, 引起的涟漪波纹,传播速度随波长增加而单调下降。如果给定波形(波幅比波长是固定值),获得的速度与波长的平方根成反比。
\(\quad\)2. 重力波的波速: 水面有波动时,重力将高水位的水滴往下拉,拉出惯性来,于是拉平后凭惯性进一步往下震荡。这一震,就震得比周围的水位还低了。周围显得更高一点的水位压出的高水 压,迫使低位的水又往上震荡。于是就来回震荡起来。由于是从落水点激发的震荡,因此多余的力量就驱使波浪向外传播。一段波包含的水量显然与波长成正比。由于重力正比于水量, 因此波长越大,用于改变形状(从而导致波纹传播)的重力就越大,作用就越强,波速就越大。于是,重力决定的波速随波长增大单调上升,即波长越大,波速越快。实际上,重力波的波速与波长的 平方根成正比。
\(\quad\)3. 表面张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:由能量守恒原理,即能量可以直接线性叠加得到总能量。表面张力和重力使水波中的水滴有了能量,两者相加就是总能量,因此能量叠加就是速度的平方叠加。 波长特别小时,表面张力波起主导作用;波长特别大时,重力波起主导作用。当波长不大不小时,表面张力玩不了大的波长;重力又瞧不起小一些的波长。最终结果是,好像都不怎么管,使波速较慢。 此时存在一个特定波长的波,其波速最小(即波长约为1.73厘米,波速为每秒23厘米)。
4. 奇妙无比的水面世界
- 水深与波浪:涟漪的波长与波幅,与水深相比,太小了。因此在水面戏水的涟漪,感觉不到水底的存在。如果浪的波长很大,或者相比于波长,水很浅,那么重力引起的压力波就能把 水面波动的信息传送到水底,水底反射压力波,反过来会影响水面的波动。水的深度如果超过波长的一半,那么这种水底效应就很弱,这样的水波称为深水波,表面张力和重力均起作用。 如果水深只有波长的\(1/20\)或以下,那就是浅水波,重力会决定水波的形态,完全不让表面张力起作用。水浅时,高度方向能形成的水压与长度方向的水量相比明显少多了,因此不容易驱动水波运动,因此 水越浅,波速越小。波速正比于\(\sqrt{gh}\)。水深介于二者之间(\(1/20\sim1/2\)波长),表面张力和重力同时起作用,此时情况就复杂了。
-
涌浪靠岸:涌浪从远海接近海岸时,水深愈浅,会慢慢变成浅水波。水深越来越浅,速度也越来越低,多余的能量就会推高水浪。于是越靠近岸边,浪显得越来越高,因此有时感觉在岸边突然冒出涌浪,因为 在深海区涌浪可能隐藏在水下。近岸波的浪高与波长相比,很快超过\(1/7\)波长(浪高如果高出波长的\(1/7\),那么高出的部分就可能碎掉溅出白花),导致破碎。因此,近岸波很容易出现碎花。
\(\quad\)1. 海洋潮汐: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、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会引起水位变化,会产生重力波,导致海岸附近海水涨落,称为海洋潮汐。由于地球差不多转半圈,太阳和月亮引起的引力变化才完成一次交替, 因此海洋潮汐的波长最长可接近地球周长的一半。海洋潮汐的波长是海洋水波波长中最长的,往往比海水深度大许多倍,从而海洋潮汐是浅水波。因此,有潮汐时,我们看不到风浪那样的波纹, 因为波长太长了,只能看到海水涨落。
\(\quad\)2. 海啸:海床断裂、海底火山喷发、山崩、冰川脱落成冰山等在海洋诱发的重力波,可形成海啸。海啸向海岸边传播时,越靠近海岸,水越浅,传播速度越小,因此后面波能追上前面的, 形成水位差(即浪头)。这种海啸带来的水位差,会漫过海滩,淹没沿岸,带来巨大的破坏。若是地震引起的海啸,因地震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海啸波速,因此会先探测到地震波,据此可对海啸进行预警。
- 船在乘风破浪航行时,会把前面的水位推高。这种被推高的船头波会下蛋似的,吐出一道道较短的小波浪。小波浪从船的两侧,排成V字型,如同候鸟迁徙一样。开尔文发现,这个V字型波的半顶角都是19.47度, 不管船速如何。2013年,法国科学家Marc Rabaud和Frédéric Moisy给出了这样的结论:对于一艘给定长度的船(或长方形物体),如果船速小于船引起的重力波的波速,那么V字型波的半顶角就是开尔文角, 不管船速如何都是这个角。如果船速高于该波速,那么V字型波的半顶角就是马赫角,即与船速成反比。于是开尔文角(19.47度)就是半顶角的最大值。